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呈现的主要内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作为当代大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
2019年7月12日,在学校团委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王睿璇老师带队,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b&ridge志愿者服务队的14位成员奔赴江苏,以“探寻传统文化,传播东方智慧”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在此期间,实践队重点调研南通印染、留青竹刻、曹氏香包等非遗的传承情况,并学习其制作方法与文化内涵,同时对南京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了调查。
曹氏香包
7月13日,b&ridge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墨上集民俗旅游区,开始调研非遗传承学习的第一站---曹氏香包。
曹氏香包如今三代相传,在传承人多年的坚持下,曹氏香包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经常被作为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得到了外国领导人夫人的青睐,走上了国际舞台。
香包传承人庄女士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带队员参观了历史展厅,为大家介绍了曹氏香包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她本人对于传承曹氏香包的坚持和祈愿。我们也通过对香包传承人的采访,了解到非遗保护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曹氏香包在传承上的困难之处。
一方面,非遗保护政策宣传不到位,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没有深入和完整的理解,导致整个社会对非遗的重视性不够、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传承作为一种职业甚至是产业,非遗的经济转化效率较低,导致了非遗传承人无法像其他产业一样通过自身的经济效益保障自身生活水平。许多年轻人不愿以非遗为职业,部分非遗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引入民间资本,适度进行商业化运作,是传承和发扬非遗的重要途径。
留青竹刻
7月15日,队员们由无锡乘坐火车前往常州拜访留青竹刻传承人沈华强先生。传承人沈先生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首先简单介绍了徐氏竹刻的发展历史、留青竹刻的基本概况及制作方法,为队员们展示了许多留青竹刻的优秀作品。所谓“留青”是通过竹刻的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紧接着,传承人为每一位队员发放了一块竹板,一步一步讲解制作方法,队员们利用剩余的时间,从锯板到打磨、拓印到雕刻体验了一番留青竹刻的制作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与曹氏香包不同,留青竹刻并不存在经济转化效益低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传承难度较大、制作周期较长,因而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学习、传承下去。在学习期间,队员们遇到了一位年纪相仿的男生,他已在徐氏竹刻学习了一段时间,他前来学习的缘由,使我们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担心减轻了不少。这位男生是附近艺术学校的学生,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均需选择两项传统文化学习,使学生有理由坚持传承下去,这无疑是使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很好的途径。
南京采访
7月14日,b&ridge文化探索小队来到南京,开始对这座古城中的非遗文化进行调研与探索。探索小队的成员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夫子庙步行街、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中国云锦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
通过在夫子庙步行街对人们进行的采访调查,队员们发现,多数游客表示夫子庙景区和其他城市商业街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夫子庙商业街独有的特色,充满了过度的商业气息,并认为南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气息保留不够。实践队成员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南京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建设的过程中,需将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所需要的旅游需求进行密切结合,引导现代人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成员们走访了馆内的绒花坊。采访过程中,传承人赵树宪先生讲到南京绒花已经在百姓之间小有名气,不仅产品供不应求,还有很多年轻人慕名来学习。现在的绒花制作跳出了传统,设计了新的样式来吸引大众的注意,使得绒花现在被更多的人知晓。通过采访,队员们发现南京绒花与曹氏香包相似,同为装饰品,慕南京绒花之名而来的学徒却络绎不绝。因此,基于非遗本身特性进行创新,贴近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
蓝印花布
7月17日,b&ridge志愿队成员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了解并学习了蓝印花布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并对资深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每个时代百姓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寄托着他们朴素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极其繁琐,包括全手工纺织、刻板、刮浆、晾晒、染色等。其中最困难的一步是刻板,刻板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会绘制花样,需要至少练习两年。
蓝印花布在传承,宣传方面的情况是乐观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在开馆十年来,曾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次。我们在学习期间也遇见了两拨来参观学习的旅行团和老师团。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院校都在此设有研究基地,不断有年轻人在学习制作蓝印花布艺术。
此次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虽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低、技术性高、传承难度大,但是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下去。
文/文化探索小队
图/李奇岩、王宇轩
审核/陈俊